明朝末年鄭成功屯田開墾,在鹽水(月津港)南方二公里之地設置鎮營。日據時代大正九年地方改制,隸屬太子宮堡之下,稱『太子宮堡新營庄』民國七十年改制為新營市。所以要提到新營市的歷史,勢必回溯到太子宮堡的史事中論起。 明鄭時期屯田開墾之初,本地原為平埔族西拉雅族部落的分佈區,在明朝永曆年間,鄭成功部將何積善、范文章等人率眾開墾八掌溪與急水溪的三角地帶,並在鹽水鎮「舊營」設鎮屯田,何氏等人披荊斬棘、開拓良田,人口日益增加,遂擴大屯田的範圍。其部將何替仔便率眾進入新營、太子宮庄一帶開墾,並在今中營一帶設營鎮,稱為「新營」,以區別「舊營」屯墾區,新營的地名便由此而起,迨台灣歸入清朝版圖後,新營便隸屬於諸羅縣管轄,並在雍正十二年設立太子宮堡,太子宮庄為堡頭,為新營地區的行政中心。 |
![]() |
太子宮廟前傳說中的『盤龍真穴』 |
太子宮庄隸屬名稱之變遷順序為:台灣府諸羅縣開化里茅港尾堡(清康熙年間)→台灣府諸羅縣太子宮堡(雍正十二年)→台灣府嘉義縣太子宮堡(乾隆五十二年)→台灣省嘉義縣太子宮堡(台灣設省,光緒十三年)→嘉義廳太子宮堡太子宮庄(日據初期)→台南州新營郡新營庄(大正九年)→台南縣新營鎮、新營市(光復後)。並在光復後劃分太子宮庄為太南、太北及南紙里。其後隨著庄內廟宇「太子宮」香火日益旺盛,乃促進庄頭的繁榮。 太子宮先民主要來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蓬萊仙莊,康熙二年(西元一六六三年)先祖許培元、洪濟舟、李中成、何世平、周以德等五人奉中壇元帥神像,安座於神轎上,並攜帶香爐、銅鑼諸神器等,由廈門海港出發,抵達虎尾寮(今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),在轉航經由小河道,抵鹽水港南方上岸,在鹽水市街東南方約三公里,發現溝池可為飲源,狀頗似『龍盤』之大水溝,五位先人整地修園,就此開墾拓荒,結盧定居,形成一大部落,乃以「太子宮」定名而繁榮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