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子宮舊廟

太子宮古廟己具三佰餘年之歷史,建築精緻古色古香,並於八十八年增列為三級古蹟。其創建時間,由於缺乏文獻的記載及早期的碑碣史料,但是,太子宮廟沿革是以明鄭時期為創建時間,原因為明永曆十七年時,許培元等五人自泉州府晉江縣攜奉中壇元帥金身及隨同神轎一頂、宣德年間的銅製香爐一只進入太子宮庄開墾,在逐漸形成聚落後,搭建一草寮作為其祭祀空間,其後建造土石廟宇,再逐漸發展為現今的外觀,由於太子宮庄之地名源自廟名,而在康熙五十六年《諸羅縣志》規制篇水利條已有太子宮庄之記載可見,加上廟宇的發展型態及所留存的文物,建廟時間應早於雍正六年,與庄內耆老所描述不謀而合,約可確定是在明鄭時期。
古廟並未因新廟建立而式微仍依原樣保存。因太子宮為台南縣早期人文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,同時擁有豐富的文物、深具特色的建築風格,所以古廟於民國八十八年被台南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,肯定其歷史價值。

●沿革:
清康熙二年(西元一六六三年)奠基、康熙二十七年(西元一六八八年)四月建立土廟、雍正六年(西元一七二八年)重建、光緒九年四月十八日(西元一八八三年)重修、民國十五年增建拜亭。
太子宮之創建與明鄭時代之屯田有密切之關係。據文獻所載,明永曆十五年至三十七年(西元1661年~1683年),這一帶屬鄭氏部將何替仔屯田之域,其所置營盤之處,乃稱「新營」,後有移民墾荒於此,墾成之地建有太子宮廟, 故稱「太子庄」,清雍正十二年設堡,稱「太子堡」,故太子宮與明鄭史蹟關係至深。
太子爺古廟目前主屋架為傳統木構造,且屋價上之銼瓜筒具有疊斗作法;格扇屏門有透雕處理(璃虎團爐),屋頂脊飾剪粘裝飾作工皆達精緻之水準,在建築及技術上皆有保存價值。
●建築特色:
舊廟應為民國十五(一九二六)年修建並建拜亭後的面貌,據耆老言,舊廟為「土埆壁」。廟頂剪黏雖已風化,但人物、鳥獸、花草……,依舊栩栩如生,猶如歷經風霜的老者,孤獨無奈的恪守工作崗位。歲月雖殘酷,但這兒的一磚一瓦卻是歷史的見證。拜亭的雀替、垂花、豎材、斗栱、瓜柱等寺廟傳統柱樑構架,在此表露無遺。三川部份簡潔有力,木雕門、彩繪精緻,兩側壁堵的青龍、白虎,為洗石浮雕,樸素無華。
太子宮前落為八柱捲棚式拜亭,通樑及壽樑下皆為透雕擂角,束隨及看隨也有雕飾,趖瓜上置三斗,並出斗拱及雞舌,牌樓面為一斗三升,屋頂為歇山式,屋脊燕尾起翹,剪粘古樸盎然,規帶及串角作捲草剪粘。
正殿不作棟架,桁木直接置放大壁上,前牌樓面次間屏門身堵作螭虎爐透雕,頂堵及腰堵只作淺雕,裙堵為彩繪板堵,神龕面仍維持原有風貌。屋頂為硬山式屋脊作一條龍燕尾起翹,脊飾為「雙龍搶珠」,規帶亦作燕尾起翹並作捲草剪粘。室仔山牆鵝頭為火型,墜飾作獅子啣花籃剪粘。

舊廟屋頂上裝飾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