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犁陣、跳鼓陣、車鼓陣

太子宮社區的太宮廟主導社區居民信仰主流,社區宗教活動熱絡,被新營市公所列為民俗藝陣觀摩社區,計成立有成人宋江陣、跳鼓陣、八音陣、牛犁陣、車鼓陣、孩童宋江陣、素蘭出嫁陣等民俗藝陣,妹個團隊技藝熟練,經常參加各項活動。

頭旗上寫著「舊部里德隆宮」的牛犁陣,過去在地方上赫赫有名,曾於西港、學甲掛香活動中勇奪冠軍,近十年因人口外流,正如老輩所言「嫁的嫁,老的老」如今僅今僅存道具、服飾裝箱儲放於廟內一角,舊部里牛犁陣顯然已走上歷史,成為廟埕老人共同的回憶。
相對於太子社區因為拜太子宮廟會興盛之賜,組織相當完善,並時常參加各項活動。太子社區之牛犁、車鼓陣源自太南里長青聯誼社,隊員二十多人,全為長青會員,團長李水抽先生兼任車鼓陣老師,牛犁陣教師則請黃金德先生擔任,平日套練可舒展身心,配合年節亦出陣演出。
「牛犁陣」又稱「駛犁歌」,在各種廟會的熱鬧場合,喜慶節日的慶典,不管是廟前的表演,或街上的遊行,都能看到他們的蹤影。牛犁陣原是早期的農村社會中,在農暇之時,農民們用來自娛,隨口哼唱,一種屬於「雜念」的即興表演。而其內容,一般均以輕鬆逗趣的方式進行,真實的反映農村生活的另一種層面。

車鼓陣:車鼓的「車」,閩南語有「翻」或「舞」之意。車鼓的表演稱為「車鼓陣」或「車鼓弄」,弄字同樣也有「舞蹈」的意思。傳說清代穀物歉收,民不聊生,困境持續三年,終於下了一場雨,男女老少彼此歡欣鼓舞,正逢此時皇帝出巡,便賜名為「車鼓陣」。

『車鼓』與跳鼓相似,亦為廟會中常見而具活潑歡欣氣氛之陣頭。表演者通常一旦一丑為一組來表演,但在一般廟會中則常見數組同時或輪流表演,演出時丑角雙手拿四寶,隨著歌舞發出「卡!卡!」的節奏聲,旦角將手巾繫在左手,右手拿扇舞扇花。時歌時舞,其曲調稱為車鼓調,常見的車鼓調有「桃花過渡」、「打七響」、「補甕」、「番婆弄」等。
車鼓陣的表演,可分前場和後場,前場歌舞,後場伴奏。前場以三對六人的表演為最多,角色分丑和旦兩種。後場人數不一定,所使用的樂器皆為南管。
車鼓陣的戲目,以車鼓調為主,都是以歌謠方式表現的民間故事,內容大都是描寫男女之間的私情,詞句通俗有趣。最典型的曲子是「共君斷約」、「萬年香」、「陳三過渡」、「元宵十四五」等。

 
太子宮社區在前新營市長黃金鏞建議社區組民俗藝陣,擴充老年人的娛樂活動,社區內若有何活動,也可參加演出,增加熱鬧氣氛,而且社區與社區間互相贊助表演也能增進社區間和諧的情誼,於是社區於民國八十三年先組牛犁陣、車鼓陣之後一年又組鼓花陣。
不論是牛犁陣、車鼓陣或鼓花陣,皆隸屬太子社區發展協會,會長由吳錦美擔任,副會長由吳變擔任;牛犁陣、車鼓陣分2組共24人,鼓花陣也分2組共16人。年長是太子社區藝陣的特色,最年長的82歲,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,但看他們演出時手腳靈活,動作俐落,不輸給年輕人。
平時會員約一週練習一次,若遇神明生日、廟會或鄰近社區、私人團體邀請時,則緊密練習,以求更熟練。
經費來源短缺,偶爾參加縣政府、市公所活動演出,則多少補助些經費,其它如私人團體樂意捐贈,才有經費購置活動用具及會員演出時所穿的服裝。

上一頁